安踏是众所周知的品牌,而作为安踏开创人丁世忠有着晋江商人的企业家气质,实现从草根到巨富的转变。
作为晋江系的代表人物,安踏开创人丁世忠常被视作不善言谈、为人低调,但和所有怀揣创业激情的晋江商人一样,丁从不安于现状,并力求主导一切:大公司,大品牌,以及能够真正实现的“基业长青”。
初中毕业后便“自谋出路”的丁世忠,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内,率领安踏从一家只有几百万营业额的制鞋工厂成长为年销售60亿元的上市公司。他还不止一次地直言,安踏的目的就是超越李宁。
在这个相似奇迹的商业故事中,一切回想起来都有些不堪设想。1994年,当国家的运动爱好者还为拥有一双阿迪达斯或耐克鞋引认为傲时,安踏品牌才刚刚创建。最初的几年,丁世忠依旧靠苦苦为其他企业代工挣钱,那时的安踏商标仅仅是简单的汉语拼音,甚至没有进行注册,一年的营业额只有几百万。
从小在父亲的鞋作坊里耳濡目染的丁世忠,眼睁睁地看着家里人以极低的价格将半手工制作的鞋作为OEM订单,提供给国际大牌,再以高价销往世界各个角落。他的脑中开始隐约浮现“做自有品牌,做内销市场”的念头,这在当时被看做一次大胆又疯狂的尝试。
1999年,丁世忠力排众议,花80万重金聘请世界第一名孔令辉负责安踏品牌代言人,并赌上了全年收益在央视大打广告。那时的安踏,销售额可是5000万元,收益只有400万。出乎意料的是,那一次的赌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,晋江的其他品牌开始争相效仿,这个弹丸之地也迅速聚集了前来淘金的广告人与明星经纪人。
从那以后,安踏完成了从生产到自营销售体制的构建,并着重在二三线城市渗透。“咱们需求变成价值链的领导者。”丁世忠说道,面对更多的模仿者,他时时思索着如何跑得更快,在竞争愈演愈烈的晋江占据先机。
但一段时间后,高速的奔跑开始让丁世忠感到压力。快速增长的营业额,一直膨胀的队伍,让他明白仅仅依托经验已无奈超越管理的极限。安踏本身造就人才的速度也无奈跟上公司成长的速度。 “去家族化”成了安踏绕不开的坎。
2006年起,西装笔挺的征询顾问们开始频繁出入安踏的各个部门:科尔尼帮公司布局了战略,浩腾代理了媒介投放,毕马威负责了会计,智威汤逊则外包了品牌管理。安踏的高层们花了大量精力,与征询顾问们一起发现和处理问题。
做完内部的梳理后,安踏于2007年在香港上市,这可以看做公司从家族控制走向系统化运营的一个标记。与此同时,职业经理人类被丁世忠相继请到了安踏,管理队伍正日益变得多元化。
充足的人才储备,也让丁世忠越发有底气进行新的冒险。去年,安踏历史上发生了两桩大事,一是成功竞标为2009-2012年国家奥委会(COC)的合作同伴,二是花4亿港元收购意大利品牌FILA的国家商标所有权及港澳售卖业务。对丁世忠而言,收购国际高端品牌多少让公司在与阿迪达斯的赛跑中更进一步。当然,FILA从正式收购至今只有11个月,整合后的效益尚未体现。
在市场高端产品的冲击下,“安踏将来的定位必定是多品牌的管理公司”,丁世忠再次强调。站上资本竞逐的竞争层面后,他所要做的,就是继续掌握好变更与稳健的平衡。